北京培恩代生机构

世界卵巢癌日丨晚期卵巢癌治疗的进展与挑战

捐卵资讯 2020-07-22 99 佚名

  5月8日是第8个“世界卵巢癌日(WOCD)”,它由世界卵巢癌联盟发起的,旨在让卵巢癌患者、幸存者及其亲友团结起来,分享抗癌经历,并帮助公众提高对卵巢癌的认识。

  

  相比于乳腺癌、宫颈癌等更常见的女性癌症,很多人对卵巢癌并不太熟悉。全球每年约有25万女性被诊断出患有卵巢癌,死亡人数达14万,这使得卵巢癌成为死亡率最高、存活率最低的妇科恶性肿瘤。

  由于普遍缺乏认识和缺乏早期筛查试验,许多卵巢癌患者诊断较晚,导致预后较差。据估计,只有45%的卵巢癌患者能活过5年,而美国乳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则达到90%左右。

  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开展的一项病例对照研究提示,有7个临床症状可预测卵巢癌发病风险:下腹部隆起、绝经后阴道出血、食欲下降、尿频、下腹部疼痛、直肠出血和腹胀。

  对出现以上症状的妇女,尤其发现有腹部隆起现象,应尽快进行深入检查,包括腹部及盆腔检查、B超及CA125等相关癌胚抗原检测,以便尽快诊治。

  在治疗上,根据病理性质的不同,目前卵巢癌采取以手术为主,结合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等为主的综合治疗模式。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一项研究指出,应把卵巢癌视为一组不同种类的疾病个体的集合,而非单纯的一种疾病。只有针对每个不同的组织分型,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才能有效降低卵巢癌患者的死亡率。

  好医友为您梳理了卵巢癌治疗的一些新进展及挑战。

  晚期卵巢癌的挑战与治疗进展

  超过2/3的卵巢癌患者确诊时已是晚期。尽管近年来PARP抑制剂的出现给卵巢癌治疗带来了希望,但近70%的患者依然面临反复复发、治疗受限的困境。

  Navicixizumab与紫杉醇联用,治疗既往接受过多线治疗的铂耐药性卵巢癌

  

  今年3月,第50届妇女肿瘤年会(SGO)线上发布了2020年卵巢癌治疗的研究进展。其中,下一代双特异性抗体Navicixizumab 与紫杉醇联用在既往接受过多线治疗的铂耐药性卵巢癌患者中的中期疗效数据亮眼。

  这是一项正在进行的1b期研究,旨在评估紫杉醇+Navicixizumab在既往已接受过至少3种治疗和/或贝伐珠单抗的铂类耐药性卵巢癌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Navicixizumab是一种抗DLL4 / VEGF IgG2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抗VEGF和抗DLL4都已在卵巢癌中证明了具有单药活性)。所谓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是指同时特异性结合两种抗原或两个表位的单克隆抗体。相较常规单抗,双特异性抗体可“一箭双雕”,同时阻断两个靶点产生协同效应,或同时连接两种受体,实现单抗无法实现的功效。

  在较早的单药1a期试验中,在经过大量预处理的卵巢癌患者中,其缓解率为25%(3/12)。

  在1b期试验中,共44例患者接受了治疗,其中5例仍在治疗中。患者既往的中位治疗线数为4线(范围2至12)。1例患者(2%)达到RECIST 1.1完全缓解;18例患者(41%)部分缓解;15例(34%)病情稳定;7例(16%)患有进行性疾病;世界卵巢癌日丨晚期卵巢癌治疗的进展与挑战还有3例(7%)患者的疗效无法评价。临床获益率为77%。CA-125升高的36例患者中有24例(75%)发生了GCIG定义的反应。中位缓解时间为5.7个月,中位进展时间为7.3个月。

  Navicixizumab安全性总体可控,血压升高是最常见的不良事件。

  GLS1抑制剂IPN60090治疗ASNS低表达型卵巢癌

  在刚过去的2020年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视频年会上,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Jeffrey J. Kovacs博士公布了一项关于在研新药IPN60090的临床研究数据。

  IPN60090是由MD安德森癌症中心和Ipsen联合开发的强效GLS1抑制剂。谷氨酰胺依赖是肿瘤细胞代谢的重要特点,因此,以谷氨酰胺酶(GLS1)为靶点,有望成为抗肿瘤药物研究的全新方向。

  在临床前研究中,IPN60090治疗可为不同类型的肿瘤细胞系模型带来不同程度的缓解。在体研究及体外研究显示,IPN60090不仅能抑制KEAP1突变模型中肿瘤的生长,还能诱导多种卵巢癌细胞系产生不同程度的缓解。而对IPN60090治疗产生响应的卵巢癌细胞系,具有较低水平的谷氨酸产生天冬酰胺合成酶(ASNS)。

  研究者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在ASNS低表达卵巢癌小鼠模型中,IPN60090能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基于在体研究平台,研究人员对IPN60090的适应性反应及联合治疗策略进行了探索。在KEAP1突变的NSCLC肿瘤模型中,研究人员证实,TORC1/2双靶点抑制剂可发挥协同作用。目前,IPN60090的Ⅰ期临床研究正在持续进行中。

今日推荐

HOT ARTICLE

Copyright © 2002-2030 北京培恩代生北京培恩代生机构网站地图sitemap.xml tag列表